您的位置:知识库 »

云里雾里:面向未来的计算

作者: 怪怪  来源: 博客园  发布时间: 2008-11-07 10:44  阅读: 1025 次  推荐: 0   原文链接   [收藏]  

  瞎说两句:云计算的一个宣传优势是给企业降低成本。

  比如我的企业需要的计算能力大多数时候是1,少数是3,那么大多数时候我闲置了2。考虑全社会每一个企业的IT需求,这无论对于单一的组织还是整体来说,都是巨大开销。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但是随着信息和需要附加在这些信息上的计算量的增大,掌握云入口的公司在未来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假设云的计算能力上限是5,大多数时候,你用1时我用3,我用3时你用2,但是如果正好有一时刻咱们俩同时用3,要么无法同时达成你我的目标(也就是云对你我之中至少有一家是不可靠的、或者同时不可靠;即使撞车的概率也许不大,仍然等于用提高不可靠性来换取资源的合理配置),要么掌握入口的公司加大投入。问题是,每个云究竟要准备多少备用的水分子,同时又不至于造成过度投入的负担从而拖垮云入口的掌握者,这真的经过了科学的论证吗?

  现在大公司们总想着先把用户吸引来再说,随着发展,说不定云最后对于这些公司本身(哪怕他们联合提供服务),变成一个无底洞,吸纳掉大量的投入仍然不能*完全可靠的*满足需求。最终由少数几个公司控制全部的云并且由他们来协调组织全部的冗余,这无异于将千斤重担全部压在少数几个肩膀上。对于这几个大侠来说,这并不公平(虽然是他们自找);对于社会来说,放鸡蛋的篮子也忒少了些。

  这就好比美国那些金融衍生品,你不用管自己那一点点资金进入华尔街这片云朵之后到底如何运作的,更不必自己成为此中高手;它们解放了你本来必须投入理财的精力,降低了个人到社会的成本,使你可以专注于你的本职工作,从此你、社会和金融机构实现了三赢。总而言之一句话,只管买便是。现在我们看到,一旦云承担不住了,最终换来的不过是一场狂风骤雨。

  诚然,如同全民炒股错误的分配了个人所掌控的资源(时间精力等等),当前的IT资源(人力物力等等)分配确实不合理,在小到一个公司大到全社会范围内存在着浪费;不过,以冗余提高甚至换取100%的可靠性,本身并非完全不可取的。尤其是对于每一个公司,随着和信息技术越来越紧密的结合,谁也不想自己的业务突然因为碰撞而中断。所以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多少冗余,这些冗余如何合理的包产到户。

  在看来,最终的架构必然是冗余仍然由client的本身持有,仅仅是可以动态的分配出去,通过帮助别人实现价值获取回报,从而降低自己的成本;而关键的一点在于,自己仍然可以随时优先使用该冗余。这在对自己企业响应客户需求上,对每家企业本身来说,有更高的保险系数。

  虽然这样的架构,仍然存在某个时刻整个互联网上的计算能力都不足的概率,但是这个概率会更小;同时,当每个client都增加自己的冗余同时增强整个互联网的计算能力时,浪费的成本是分摊的,而且是将会自然而然的被控制在每个承担者都不会压力过重的范围内。

  相对于计算能力大商场,这样的计算能力自由市场(其特征是串货)可以更好的通过微型经济的汇总,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准确和理性的控制计算能力投入的力度:即空闲资源越多,计算能力的价格会自然下调,同时整个互联网计算能力的扩充的速度就会降低;反之,在因计算能力不足而产生碰撞之前,由于必然产生的空闲资源减少、计算能力单价上升,就会自然导致对计算能力的投资行为,而满足未来成长需要。

  这就是所谓的“雾计算”,它实现了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并保证了可靠性。实际上我这个理论很早就和不少人交换过了,不过就像大家说的,即便它有道理,并且最终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但是在目前却很难一步到位;甚至像某些兄弟打击的,100年内不可能实现。那么高高在上的云作为一种过度,也就有了存在的道理。

  只是在这个“云里雾里”的实验中,有能力掌握云入口的大公司将是第一批小白鼠。 在云山雾罩的未来,小白鼠们和他们的“云”最终是什么结果,让我们试目以待。

  (本文原作者:怪怪,“雾”这一名词是在上一篇文章《有关云计算和我为什么反对云计算》的回复中,由一个兄弟提出的,而作者原来想叫做“雨计算”,取无论什么云,最终得变成雨落在地下之意;不过,感觉确实没有环绕我们、无处不在“雾”贴切,雾的另一个含义和云类似:我们不用看清其中细节。)

0
0
 
标签:云计算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